青山区工人村街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产业工人集聚区、棚户改造回迁区,现有5个社区,4万余名常住人口。去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期间专程到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进行考察指导工作,这是工人街全体居民的光荣和自豪。总书记指出,为民的事无小事,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要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近年来,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工人村街工作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基层人大职能作用,推进解决了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巩固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人大工作时代定位
坚持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刻认识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实际,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着力发挥人大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实践创新。随着群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迫切,基层人大工作不仅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要与时俱进、创新升级。努力在人大代表履职、密切联系群众、创新服务载体、畅通民情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市区人大代表的推动下,工人村街历经十年棚改蝶变,全街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居民的精神满足感未同步提升,基层治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工人村街低保户占全区的1/4以上,60岁以上老龄化比例达到15.6%,辖区呈现“三多一集中”特点,即产业工人多、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学历低收入困难群体集中,基层的矛盾问题相对突出。人大工人村街工作委员会坚持从这个实际出发,将人大工作与服务民生、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等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使人大工作见实效、得民心。
二、以服务为抓手,扎实推进人大工作纵深发展
高标准建设代表工作室。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流程、有台账的“五有”标准,加强代表工作室建设。在交通便捷、位置醒目、人口集中的区域协调安排不少于20平方米的办公室,配备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系代表工作,确保代表活动有阵地可依、有载体可附,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在工人村街接待室,“相约星期四,谈谈心中事”已成为常态,确定每月第一个周四由市、区人大代表轮流“坐诊”接待选民,与居民群众面对面,唠唠嗑、谈谈心,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高规格建立工作制度。按照《代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区委中心工作、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意见》以及市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制定代表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和接待活动安排。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代表个人信息上墙公示,便于选民群众了解和监督。健全代表履职档案,完善代表公开述职和履职评价机制,不断增强代表履职意识。认真执行接待选民“七步工作法”,即公告、登记、接待、交办、回复、反馈、归档,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呈报处理,并及时向选民反馈办理情况,不能及时办理的也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高质量开展代表活动。工人村街共有人大代表19人,其中区级代表16人、市级代表2人、市区两级代表1人。为进一步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人大工人村街工作委员会定期组织代表参加专题培训,坚持开展市、区人大代表联组活动,每年为代表配置一套书籍,开展新旧代表学习交流。为进一步增强代表履职实效,围绕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通过视察、调研、督导、走访、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民声民情民意,切实掌握社情最新动态,帮助解决辖区居民群众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为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问题为导向,彰显基层治理人大工作优势
聚焦民意解民怨。群众需求就是代表工作的“第一选择”,群众呼声就是代表工作的“第一信号”,工人村街人大代表们与居民群众心贴心交流,常抓群众最“怨”的事。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小区“牛皮癣”问题,代表们结合工人村街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一次突击整治、建立一只监督队伍、配强一套设施设备、健全一套长效机制。在区“好样的工作队”及“红色物业”的配合下,通过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人村街全面清除了小区“牛皮癣”,并建立了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了“牛皮癣”整治工作的实效,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专项问题,不定期召开“居民恳谈会”,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并邀请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物业等人员共同参与,坦诚面对问题,共同分析问题,一起谋求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居民恳谈会,人大代表推进解决了小区物业公司管理滞后、“僵尸车”违停、油烟扰民、黄土裸露、管道堵塞、道路破损、狗患扰民等多项困扰居民的“烦心事”。“居民恳谈会”已成为一个有效的对话平台,既切实解决了群众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又丰富和拓展了代表小组活动的形式,更拉近了代表和选民、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聚焦民情解民难。在基层,往往是民生痛点、难点给社区社会治理带来了较大阻碍,人大代表却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青宜居社区是还建安置小区,近几年不断有群众反映房屋渗水、外墙瓷砖脱落等问题,加之修补后的墙面不仅没有完全修好而且还呈“蜘蛛网”状,十分影响城市美观。多名人大代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向区人大、职能部门及街道反映和建议,急需解决此项困扰众多居民的“难题”,最终在多方推动下区房管局特事特办,及时启动维修程序,针对青宜居26栋楼房开展全方位立面整治,真正解除了居民们的“心头大患”。针对需要职能部门支持的事项,代表主动上门联系沟通,详细了解相关政策,积极为居民传递心声,谋求解决办法,为解决街辖下水管网爆裂、小区渍水等问题,人大代表多次联系长江水务公司并督促其对港东水厂设施设备进行全方位检修。广泛听取民声,有效连通主体,迅速督办反馈,工人村街人大代表已然成为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心难”的催化剂。
聚焦民心解民忧。工人村街人大代表还通过“天天敲门组”,以直接参与敲门和分片收集意见两种方式来掌握群众诉求。在参与“天天敲门组”的过程中,代表们不仅经常探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适龄儿童,还提出了为他们开办“社区好味到”食堂、“四点半学校”的建议,积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朋友提供志愿送餐服务,陪同小学生做作业、玩游戏,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社区温暖,让双职工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人大代表协同人民调解员、社区律师、社区民警以及群众威望高、热心公益的党员先锋和群众骨干组成“顺顺服务团”,针对居民日常矛盾纠纷,用真情实意顺心顺气,用法治思维顺情顺意,积极疏导居民郁气,传播社会正能量,有效解决了小区广场舞、乱扔烟头、高空抛物等居民纠纷,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人大代表的引导下,居民们对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等社区事务广泛参与,针对小区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通过惠民资金加装小区晒衣架100余套、停车棚54处、休闲椅33处、防滑扶手66米、健身器材7组;针对物业管理问题,将人大代表纳入社区“三方联动”范围,与居民群众共同督促物业公司修理电梯67部,修理安装小区路灯130余盏。通过凝聚民心,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日益坚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社区基层自治功能被进一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