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浩 万来斌
青山区地处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拥有30公里长江岸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新中国早期钢铁企业——武钢的诞生地。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地区环境污染突出。改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又是各级人大代表的强烈呼声。
近年来,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蓝天、碧水、净土、生态修复,以点带面,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戴家湖迎来“绿头鸭”
2019年6月,戴家湖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巡园时拍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戴家湖草木葱茏,垂柳依依,三环线高架桥横跨碧波荡漾的湖面,伴随着嘎嘎的欢叫声,7只绿头鸭接连进入画面,前后追逐嬉戏,画面温馨而和谐。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本世纪初一堆垃圾……“百湖之城”武汉恐怕再难找出一个与戴家湖相同命运的湖泊。
“1957年的时候,戴家湖里有鱼虾、有莲藕。”家住戴家湖附近的居民胡昇说。“戴家湖是我们这批钢二代最美好的回忆。”
随着武钢的建设,为之配套的青山热电厂正式投产,电厂每天产生1200吨粉煤灰,戴家湖从此成为电厂的贮灰场。
“10年过去,我们眼看着这个湖被粉煤灰填平了,又过了10年,逐渐堆积成一个约20米高的粉煤灰山,人们戏称戴家湖变成了戴家山。”“刮风的日子,漫天灰尘,当时的老居民都不会忘记那段吃灰的日子。”
随着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的积极呼吁下,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开始整治“黑山恶水”、恢复绿水青山。
依坡就势节约建园、捡废拾遗文化建园、宜土栽树绿色建园、水系循环生态建园,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纷纷转化成戴家湖的建园特色。
历经18个月精雕细琢,戴家湖终于蝶变重生。从一池碧水到垃圾山,再到今天一家7只“绿头鸭”定居的生态公园,戴家湖的变迁折射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思路转变。改造后的戴家湖一举夺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们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监督和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先后推动了戴家湖公园建设、武青堤江滩综合改造、青山港水体治理等一批影响大、成效明显的重大项目建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四清说,“以点带面、促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社区中建造“生态园”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山,乘车途经青山江滩,沿岸绿树成荫,生态环境宜人,总书记对江滩生态综合整治工作表示肯定。总书记肯定的背后,是青山区推进环境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青山区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为老工业区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了人大力量。在对《武青堤综合改造及临江大道改扩建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审议时,委员们提出了“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凸显生态和绿色”“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等意见,推动了青山江滩的高质量改造。改造后的青山江滩荣获国际C40城市奖。
“海绵城市建设,着重要解决内涝问题、水污染问题、水综合利用问题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四清这样解释道。海绵城市建设是补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短板,是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青山江滩充分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了多处下沉式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尽可能减少硬化面积,多用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透水砖等。
“突出生态发展理念这条主线,我们开展了多次调研,2017年,人代会提出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的议案。”区人大城环委委员易志萍说。“这个议案由我们城环委来督办,通过调研、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整改落实,促使部门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更加扎实有效。”
“海绵城市刚开始进来的时候,居民们不理解,也有很多意见,包括我们自己,一个新鲜事物嘛!”钢都管委会123社区书记赵旭玲说起了社区中建生态花园的故事,“我们做了很多相关的协调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居民要求进行了30多项更改。”
“在运作筹划海绵城市项目的时候,我们充分和各街道、社区老百姓之间互动,锁定了183个项目,总投资95亿元。”区城建局副局长戴克安说。
经过海绵城市改造,青山123社区旧貌换新颜,曾经坑洼不平的中心广场和人行道变得干净而平整,杂草丛生的花坛变成了四季花开的小公园,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的居民前来休闲散步。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的内涝治理、水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建设成效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之大,不只是对城市建设的变革和创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变革和创新。
污水池养肥“锦鲤鱼”
四季常青、白鹭信步、污水处理池养鱼……,若不是参加联组活动的市、区人大代表们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让人们“谈虎色变”的化工企业,竟然可以美得像一座花园。
中韩石化是青山区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占地294.8公顷,以8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龙头,形成石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集群。
“这个池子是一个景观池,这是咱们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送到这里来作为养鱼景观的。”在中韩石化污水处理区,上百条锦鲤、青鱼在经处理后的污水池中游弋,睡莲等绿色植物蓬勃生长。中韩石化安环部部长陈品尚介绍说,“我们的要求就是,污水外排指标对照我们国家最先进的‘2+26’城市的指标来制定,对COD(化学需氧量)的考核要求在40毫克/升以下,大大低于国标60毫克/升。”
服务驻区大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是青山区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依法履职,着力提高监督实效。
“近几年来,区人大代表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生态建设、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3件议案,占全部议案的50%,提出了改善青山区大气环境质量等环保类意见建议共46条,约占全部意见建议的22%。”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任免工委主任肖望珍说,“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我们突出办理实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青山港告别“龙须沟”
青山港北起武丰闸,南至东湖港。1998年,武丰闸因防洪需要被封堵,其后,闸下的青山港河道淤泥拥塞、水质变差,形成150余米的“盲肠”,周边蚊蝇滋生、气味难闻,成了青山区有名的“龙须沟”。
围绕黑臭水体治理,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代表深入长江岸线、武钢焦化、青山港黑臭水体整治等现场视察,形成《青山区生态建设状况调查报告》等调研材料6篇,积极督促政府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有力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在湖泊水系的治理过程中,政府通过截污、清淤、坡岸的绿化、美化,使一条条河流能够达到水质清亮,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区城建局副局长戴克安说。
“整治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清淤,消除内源的污染,让水系流动起来。第二个是采用石笼,解决面源污染。第三个就是截污。第四个是景观改造,通过景观改造、水系绿化、水生植物培养以及中水利用,有效提升水体水质。”区水务和湖泊局局长邓学军介绍说。
曾经的“龙须沟”变身绿色湿地公园,成为附近居民们的乐园,现在的青山港,流水清亮,丝毫没有一点异味。
经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青山区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区功能品质也得到巨大提升,这其中,蕴含着青山区人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彰显了人大监督权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把脉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青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安如是说,“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持之以恒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挥人大引领、规范、推动、保障作用,还老百姓蓝天碧水青山,为绘就新时代美丽青山新画卷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