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雕塑是与大众最亲近的一种形式。我国传统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石狮子、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享誉国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雕塑,是众多优秀文化遗产的缩影。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中心区铜像“小于廉”、波兰华沙美人鱼青铜雕塑等雕塑,已成为城市的象征,为区域增添旅游活力,具有丰富的附加价值。
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激发区域活力,重塑工业文化,建议将青山区打造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区,进而加快城市治理、促进产业转型、服务文化生活。
推动城市雕塑区与城市治理融合发展。结合青山区红房子历史街区建设,对人居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建设临街大道大型雕塑、社区小型微型雕塑等标志型景观,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文化景观,使之成为城市魅力新名片。对于老旧社区中有保护利用价值的雕塑建筑,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充分发挥其承载历史、体现文化的优势,集聚发展创意科技、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生态环保、人工智能等“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城市雕塑区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结合武九铁路建一段、江滩白色灯塔等区内新晋景点,建设主题为主的群体雕塑,涵盖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城市历史等内容,吸引外区乃至外地游客到本区参观旅游,拉动饮食、住宿、购物等消费增长,提升区域知名度,促进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用好载体平台,精准对接综合院校的艺术学院、艺术类高校,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工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引进文艺创作、舞美设计、艺术培训、演艺服饰制作等文创企业,强化政策集成,做好服务保障,促进多种业态蓬勃发展。
推动城市雕塑区与文化生活融合发展。联合地方志撰写、档案整理等部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运用雕塑的形式呈现区域文化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年轻人在触摸艺术作品乃至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延长文化产业链条,通过鼓励支持文创企业举办展览、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组织社区有文艺特长的居民开展志愿服务,既增加居民收入,又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软环境”,切实增加群众获得高、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