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733569413/2021-71721 | 发布日期 | 2021-12-07 |
---|---|---|---|
发布机构 | 青山区卫生健康局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青山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文 号 | 无 |
青山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百年未见之大变局,青山区面临创建生态宜居宜业新青山的重要阶段。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扎实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健康青山建设,稳步推动全民健康水平上升,是开启青山全面迈向新征程的重要基础。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一)主要工作
1、巩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区疾控中心为指导,综合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基础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落实传染病报告责任,确保应急事件及时上报,提高传染病疫情的发现率,降低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发生。全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登记报告率99%以上,及时率100%。以健康管理为抓手,开展高危人群及职业人群干预,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区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居委会三级心理健康管理网络,履行宣传教育、健康咨询诊疗服务等职能。2016年以来共救助533人,984人次,减免费用563余万元。
2、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增“胸痛中心”、“心衰中心”、“防治卒中中心”等三个国家级中心重点专科、普仁医院获评三甲医院。市九医院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两票制和药品零差率销售,两票执行率100%。公立医院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完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全区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普仁医院、市九医院为龙头,与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联体,以“人通、财通、医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全区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8个,实行团队长负责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止2020年12月31日,家庭医生签约常住人口2.87万人,履约人数2.87万人,签约履约率100%。深化特色科室建设,我区红钢城中心中医科;新沟桥中心儿科、中医科;武东东中心糖尿病科;钢花西中心口腔科获评“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
3、创新发展计划生育服务模式。全面启动基本生育免费服务,2017年以来全区126人享受基本生育服务免费住院分娩定额补助。建成公共场所母婴室34个、用人单位母婴休息室61个。完成托育机构备案工作,租赁青馨居15栋二层楼商铺(面积535平方米),建设政府主导普惠托育一家,开设托小班1个、托大班3个。目前全区有1所托育机构、27家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1家托育园在建。2016年以来,法定计生奖励100%落实。辖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普查免费全覆盖。整体推进妇幼健康惠民项目。扎实落实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认真开展“两癌”筛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工作、新生儿五项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等。先后将关爱儿童健康、“两癌筛查”纳入区政府实事,做好早发现、早治疗、科学干预。
4、稳妥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周末义务劳动,全区各街道和单位领导亲自参与,集中整治脏乱差问题。促进卫生单位创建,截止目前,我区共建成1个省级卫生街道、3个市级卫生街道、46个省、市级卫生村、社区和单位,3个市级健康细胞单位。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长效机制建设,全区四害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严格落实血防工作要求,实现学生血防知识教育覆盖率100%,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90%以上,五年来我区无一例“急感”病人发生。2020年,在建设卫生院建成一个血防规范化实验室。青山区血防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荣誉称号和武汉市血吸虫病防治安全区荣誉称号。
5、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我局先后谋划了区疾控妇幼公共卫生大楼、市九医院平战结合大楼、新沟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建设、市九医院传染病能力提升等5个项目。青山区疾控妇幼公共卫生大楼项目已获取项目建议书批复、项目选址意见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初步设计及概算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施工队伍已进场进行桩基施工。市九医院平战结合大楼项目已完成市九医院原有房屋搬迁腾退及拆除工作,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可研批复,施工单位同步进场施工打桩。市九医院传染病检测能力项目已完成改造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青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建设项目已于2020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沟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项目已完成装修施工并投入使用。
6、统筹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在“战疫”初期,全区卫健系统广大医务工作者4000余人冲锋一线,整合辖区医疗资源,筹措收治病床,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尽隔。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全市中心城区确诊人数最少,转为低风险区最早的城区。全系统2名同志荣获国家抗疫先进个人,71名同志荣获省市区抗疫先进个人,11名同志荣获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6个基层党组织和8名优秀医务工作者被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15个单位荣获省市区先进集体,5个党支部荣获省市区先进党组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当前,受编制体制、福利待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人才招聘、培养、保留存在很大的困难,人才流失很快,严重制约了医疗机构发展后劲。
2、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群众对医疗服务态度、收费标准、合理治疗等存有质疑,医疗机构沟通不及时、解释不到位等情况客观存在,引发医疗纠纷投诉,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
3、投入欠缺难以推动医院发展。当前,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医疗建设标准越来越规范,对医院要求越来越高。基础设施投入、仪器设备采购、人力资源成本等开销增加,医疗单位自身难以解决,提档升级难度大,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作任务需求。
4、医疗资源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并存。从总服务人群来看,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区东部地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日益显现,还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欠账现象,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信息化建设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医院快速发展的迫切诉求。
6、专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全区省市级的重点专科数量较少。医院业务同质化竞争激烈,专科品牌竞争还不具备优势。
二、“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健委的全力指导下,青山区卫生健康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健康青山”的建设主线,全面提升医疗管理、公共服务、妇幼保健、爱国卫生等工作能力,为宜工宜居新青山的稳固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医疗资源现状
青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2家,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精神类)1家,民营中医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9家,村卫生室21个,门诊部57家,诊所65家;结核病(职业病)防治所3家;床位5004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9.2张;卫生技术人员5643人,其中医生1838人,护士2780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3.4人。从医疗机构数据、总体床位数、医技人员从业人数按全区人口占比分析,能够基本满足辖区内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1、“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卫生健康工作要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2、公众对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诉求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护理和保健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日益突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传染病防控仍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同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控压力长期存在。
3、老龄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需求不断上升。我区是全市老龄化程度偏高的重点区域之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独居和空巢老人攀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增多,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医疗资源需求不断增加。
4、互联网+医疗的新型服务模式需全面深入普及。区级健康信息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和长期推行任重道远。老年人口“数字鸿沟”难题还需逐步破解。
5、营造和巩固卫生环境的任务持续递增。推动化工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既要巩固已有的卫生环境良好成果,也要继续优化宜居宜业新青山的美好环境。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逐步提升,城市环境健康水平也需不断升级。
(二)人口态势
2020年全区常住总人口为54.4万人,比2015年底增加4.7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1万人,比2015年底减少0.8万人。“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出生13229人,其中男孩6866人、女孩6363人,与“十二五”同期对比减少出生2384人,呈下降趋势;2020年出生总数2949人,较2019年略有增加。
1、人口增长趋势放缓,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2020年人口出生率6.43‰,人口死亡率10.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5‰。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0841人。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24.05%。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出生人口数量并未如期增多,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的影响,婴儿出生数量逐年减少。孕产妇数量和婴儿出生率都经历了从2015到2017年稳步增长,在2017年后逐渐回落的情况,人口增长势能减弱。
2、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深度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老年人口整体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者占比较高,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攀升,长期照料及日常健康管理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
3、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基础设施改造和人才队伍建设需不断优化。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退行性疾病进一步增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医疗机构业务用地和空间布局需不断优化。
三、十四五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区委、区政府、市卫健委各项工作部署,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推进健康青山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青山绿水红钢城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医疗卫生发展要与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科学规划青山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重点发展人民健康需求迫切的医疗卫生项目,做出更有效的计划安排,使全区人民在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
2、坚持统筹发展与资源整合并重。统筹促进青山区在医疗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医联体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全区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3、坚持全面规划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青山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保持青山区医疗资源的总量适度发展,合理规划增量,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抓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4、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责任,保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在非政府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发挥市场活力,加强规范引导,满足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保障人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宗旨,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医疗卫生机构救治体系,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医疗特色服务建设,鼓励和引导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和托幼机构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水平,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基本实现健康公平。
2、具体指标
(1)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99岁;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10万以下;
(3)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9‰以下;
(4)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以内;
(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4.7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人以上;
(6)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2个;
(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
(8)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
(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以上;
(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到48.37%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
聚焦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落实好发热门诊管理和疫苗接种管理。全面加强诊疗行为、合理用药、医用耗材的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和效果。以改革创新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1)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按照“稳增长、优布局、调结构、补短板”的发展思路,优化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均衡医疗资源结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加快发展,增加供给,通过改扩建或新建三级医院兴办分院或专科医院、政府建设并由区内三级医院托管等形式,快速复制优质医疗资源与服务。因地制宜结合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医院资源转为兼备康复、老年护理、妇幼保健等功能的医疗机构。推进居家社区医药服务、居家护理等服务项目。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带动医疗服务质量优势。支持国有企业举办的医院进行改制重组,或转型为专科医院(如精神专科医院,肿瘤专科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托大型央企等社会力量,增加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在全区总量的占比,提高全区医疗机构的质量和水平。
在新建和改建居民区实行卫生资源配置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针对区级大型居住社区,继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补贴,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硬件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联体建设,实现分流救治。完善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加强感染、呼吸、重症等专科建设。完善院前急救系统,打造“10分钟急救圈”。通过发展规范化互联网医院、加快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等措施,力争群众不出家门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2)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推动专业疾病预防控制、群众参与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托幼机构卫生工作,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宣教,推进健康教育进课堂。重点开展儿童视力健康管理及儿童口腔预防工作。推动企业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在冠心病、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预防责任,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推动医疗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
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个人、家庭和群体开展“医护养”一体化的个性化服务,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护理指导、养老机构巡诊、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膳食与运动指导等。加强慢性病分级诊疗管理,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和通道。
(3)推进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加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逐步将社会关注度高、体现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运行指标和监管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全程监管,实现信息共享、联动奖惩。
2、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明确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职责。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和防控,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落实监督监管责任。
(2)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以医疗卫生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主体,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为监测载体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报告传染病、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等信息。对短时间内发生的聚集性病例,加强信息审核,打通多渠道上报与建议机制。
(3)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构建分级救治体系,明确定点、非定点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责,配备与救治任务相匹配的力量和设备,实现分层救治,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
(4)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日常防控机制。将卫生运动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坚持大健康教育理念,做好群众日常防控工作。积极发动街道、社区干部、志愿者、辖区居民参与,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全面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巩固创卫成果第三方评估等项目,进一步提高科学除害水平。大力发展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机关等,推进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弘扬红会人道主义援助精神,使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鼓励企业、社会个人捐赠,使互帮互助的文明之风得到发扬光大。
疾控能力提升计划 1.疾病预防工作加速推进,提高防疫水平。进一步推动成人宫颈癌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的接种力度。 2.加快疾控大楼建设步伐。提高建设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疾控中心。 3.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的设备,加强人才引进,提升实验室的监测水平。 4.落实区级疾控体系建设。打造企业、医院、社区多主体参与的疾控体系。 |
3、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1)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发布机制。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科学研判,最大限度减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及时发布有效的健康信息来切实保障公众健康知情权。
(2)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救治体系。构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援助机制,提升区疾控中心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满足突发疾病救治的迫切需求。以区内三级医院优势学科为龙头,建立区域内政府主导的高效联动的救治网络,健全创伤专科联盟、卒中中心联盟、胸痛中心联盟等突发疾病救治专科联盟。建立保障医疗服务需求的高素质的医疗救治专业队伍。在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疗急救小分队,负责本单位的院内急救。打造智能化应急救治体系。采用5G网络医疗救治及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异地专家实时办公、远程会诊,提高患者诊断和救治能力,切实提高疾病诊断与危重症病患救治能力。将中医纳入应急救治网络医院建设,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3)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根据可能的灾害类别,规范应急物资需求清单、物资信息、采购流程等。建立动态循环的应急物资轮换制度。依托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搭建基本医疗卫生物资库,以应对突发的小型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众,提高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和家居安全工具使用意识,鼓励公众内化健康责任和自觉应对健康风险。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基本医保制度间转移接续制度,优化异地就医结算政策。提高医保的管理和报销效率,发挥病案编码、医保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学科专长,制定区域内的统筹管理标准,提高医保的报销效率。
(2)推进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按照“制度+科技”的思路,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推进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逐步将社会关注度高、体现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运行指标和监管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推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全程监管。建立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
(3)统筹推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基药目录外医保药物品种数量,优先满足签约居民用药需求,逐步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按照分类采购原则,健全药品带量采购、挂网采购、价格谈判等工作机制,探索医疗机构药品集团采购。
(二)突出医疗服务水平建设
1、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推进区域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区域内所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实现提档升级。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提档升级纳入三旧改造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完成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结合地域及功能,对于基础条件好、医疗服务能力强、群众信任度高的单位,重点打造2-5个建筑面积100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新沟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积极探索达到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标准的标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在区域内逐步推广,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个人申报+家庭医生填报”的方式建立全区域共享的个人健康管理数据库,并定期更新,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依据。以青山区三级医院为龙头,依据不同区域条件,完善不同组织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医院集团等分工协作模式,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强化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合作,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医防结合。围绕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等重点领域,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满足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开展智慧型未来医院建设。
充分调动不同举办主体医院的主动性 1.给予公立医院和其他举办主体医院以平等待遇。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充分调动公立医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公立医院和企业办医院等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医疗资源分配等方面充分发挥效能。 2.加快区域医联体中心建设。加强与武汉大学医院等三级医院的协作,发挥普仁医院、武钢总医院、市九医院等牵头单位的作用,打造优质的医联体服务中心。 3.依托区域优势医疗单位,打造一流的标准化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医疗基础,就近就地扩展现有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容量。 4.重点配置优势学科。顺应医学科学发展趋势,明确学科发展方向,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品牌效应。对重点学科建设予以政策倾斜,发挥好重点学科带头作用,打造医院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
3、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短缺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制定“工资+绩效”的薪酬体系,鼓励“多劳多得”,提升基层医护人员、医技人员的薪资待遇。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级培训,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名医传承工作室,通过“师徒传帮带”,推进治疗方案规范化。鼓励医疗机构潜力“内挖”、优秀人才晋升,引导优秀卫生人才向区属机构有序流动,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收入提升+技能培训+发展平台”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4、打造优质家庭医生团队
实行家庭医生团队队长负责制,分点包片,家庭医生承担区域内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重点登记、定期入户健康监测等内容。鼓励家庭医生团队扩展细化其服务内容。每年评选3-5个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给予奖励,并在区域内进行成功经验宣讲和推广。
5、着力打造区域公立三级医院
通过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委托其对市九医院全面管理,通过3至5年建设,使市九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通过派驻高精尖团队,形成日常人才流动制度,展开学科建设和需求对接,全方位融入市九医院的门诊和病房、临床和教学工作中。通过建立专科联盟、名医专家工作室等持续引导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和资源共享,填补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空白,全面提升市九医院的医疗综合实力。
6、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调整配置结构,依托区内大型三级医院优势学科,加强妇产、儿童、精神等专科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共同提升。依托大型央企等社会力量,鼓励支持开设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逐步建立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7、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依托区内大型三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建立全市领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覆盖主要专业和学科的区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建设全区医疗质量管理与信息化控制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适时精准管理与控制。依托现有的医疗质量质控、护理质量质控、区域分级诊疗质控中心,共建区域的专科质控中心,进行重点学科的评估,提升区域内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的专科水平。
(三)加强医疗服务特色建设
1、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
统筹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一体的老年健康支持系统,扩大以青杉园养老院、安宁疗护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嵌入式养老为代表的医养结合改革试点。重点打造1-2所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为一体的高品质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并发挥其引领区域内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山区养老服务业,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场地和床位建设医养结合护理院。对医养结合难度较大的社区和机构,在医疗护理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创建老年人友善型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营造友好的就医环境。
将居家老年人群体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和优先关注对象,全面提升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并由护理、预防保健等人员共同组成居家老年人家庭医生团队,保障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送药等养老服务。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打造精神养老优质服务团队。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平台作用,充分关注社区内老年人的情况,着重关注从重工业企业退休工人的身体状况。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为65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每年提供中医药体质辨识等服务,为老年人制定中医健康管理处方,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档案等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关注失智老年人的康复医疗,针对失智老年人的家庭及照料者进行相关照料知识的培训,为失能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养老床位,实现医养融合。
2、加快重点病种医防融合步伐
立足区情,整合资源,深化医改,不断创新,继续推进糖尿病医防融合试点工作,力争用3-5年的时间,以糖尿病全程三级管理为突破口,打通上下,吸纳专家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借鉴糖尿病管理的经验,逐步扩大至高血压、心梗支架术后、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医防融合工作。让专家资源沉到基层,织牢全民健康管理网,以提高基层机构治疗、康复、护理连续性服务等业务水平。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疾控卫生机构有效协作,共同分担,提高医防融合水平。提高全民公共卫生意识,建立健康直播间、嘉宾语音连线或者网上诊疗等工作,做好辖区居民的健康审核人。
3、探索慢病管理综合策略
建立肿瘤医联体、糖尿病医联体、高血压医联体等专科联盟,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区各社区(村)新建居民健康能力提升小组,推行“健康自查”、“疾病预防”、“强身健体”、“长寿管理”等多种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有效推进环境整治、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工作。
4、推动中医特色服务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推动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儿科、中医妇科和中药房。加快社会办中医发展。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行动,打造辖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特色,开展健康干预。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依托区内三级医院优势学科,通过组建中医医疗联合体等形式,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
5、促进妇幼保健服务
构建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持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进一步提升区级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服务能力。为儿童保健建档,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科发展,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建卡预防早孕、高危孕妇问题。加强人口监测,全面落实多孩家庭关爱政策。加强对育龄妇女的教育和支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全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在育龄妇女集中的企业、市场和村居等,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材料、实施同伴教育、开展“孕妈妈小组”等,广泛传播孕产妇保健知识和优生优育科学知识宣传,达到科学备孕、孕产全周期保健、安全分娩的目的。优化社区服务网络,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托育服务网络,提供育儿指导、养护服务、照料培训等,加强婴幼儿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科学指导。鼓励企业托幼,减轻育龄妇女抚育的阻碍因素,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全面构建。
6、推进医院间的协同合作
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积极走出去,扩展医疗服务范围。依托区内大型医院,推动建立医联体项目,通过医联体实现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结果互认、远程诊断服务,促进医疗资源整合和下沉。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推动基层医院到上级医联体医院学习先进组织管理、前沿医疗技术等,完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医联体信息系统建设,优化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推进专科专病医联体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专科联盟,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深化医院内部和外部多个医疗板块的合作,打造生命健康的全产业链。
7、打造精神康复特色服务
落实精神康复大楼的医疗用地,加大精神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措施和政策,使得精神卫生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加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加大精神康复师培训,为社区输送更多的精神卫生服务人才。打造社区康复防治精准化服务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提供精准化服务,探索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社区服务模式并进行社区推广。依托互联网打造社区精神康复体系,实现远程服务和治疗,实现优势精神专科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匹配。
(四)深入实施爱国卫生运动
把健康青山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探索从国家卫生城市到健康城市的发展路径。实施以社区、单位和家庭为基础的“健康细胞”行动计划,到2025年,形成一批有青山特色的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家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改造老旧社区(市场、城中村、建筑工地)的环境卫生。进一步完善基层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评价体系。加强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降低城乡病媒生物密度,减少病媒疾病危害。进一步推进血防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江滩硬化工作,有效压缩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风险因素,持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达标成果。
(五)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成养老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作为老龄化水平较高的一个区,养老资源需求特别是护理需求的压力将快速增长,要积极探索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模式作为医疗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通过重点倾斜,采取多种方式实行或支持关爱服务、帮扶救助、长期照护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生育政策,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大力倡导和支持居民适龄、适时和适量的生育。优化产假制度、生育津贴制度、生育服务与保障政策。加强优孕指导,确保孕期营养,保障母婴健康,注重婴幼儿早期教育,大力发展托育机构。加强育幼、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养老、住房、扶贫救助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建设,共同增强居民家庭抵御风险能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成区疾控妇幼公共卫生大楼
力争到2022年底,建成集疾病防控、妇女儿童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促进与教育、技术管理与研究等为一体的与未来城市中心枢纽地位相适应的区级疾控妇幼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加快项目推进,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确保疾控妇幼公共卫生大楼项目工作按时完成。
2、加快推进市九医院平战结合大楼
积极推进市九医院平战结合大楼项目建设。在市九医院现址上改扩建地上建筑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医用大楼,同时优化现有医院布局,支持医院医疗设备提档升级,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检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全面提升我区战时紧急动员医疗救治能力。
3、推动区儿童医院内涵式发展
打造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特色医疗中心,带动医学科技创新、疑难重症诊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等达到区域较强水平。结合新沟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特点,将其作为试点率先打造成具备儿科特色的区域基层医疗卫生中心,综合水平达到二级医院的标准。
4、落实托幼机构建设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全区托幼机构建设,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全区分片推进托幼机构建设,特别是在新建小区及年轻人聚集小区加快3岁以下托幼机构建设。选定在青山区建设十路63号青馨居15号楼商铺,改建青山区第一托育所并着手开工建设。
5、加强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化学工业区建设卫生院提档升级。在新集还建社区(建四环线以东、化工大道以北、临江大道以南区域),按照二级医院标准打造一所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辖区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卫生应急等职能,与新集还建区康养中心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提升中医药、老年康复、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服务能力,全力打造以老年人健康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特色。
6、完成医疗机构可转换病区、重症监护病区(ICU)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
综合医院按照10%、5%标准配套ICU床位,区内三级医院储备300张隔离床位。完善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战时状态达到“三区两通道”防护要求。提高区级医疗救治水平。
7、建设区级健康信息一体化平台
强化应用系统在一体化平台完成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健康医疗数据在平台集聚、卫生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卫生健康决策依托平台支撑。到“十四五中期”,实现全区卫生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数据、基本医疗数据、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卫生健康业务监管系统。加强全区卫生健康综合业务监管应用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对全区医疗卫生领域各条线全面监测监管,形成主题化指标数据分析,客观评估行业状况,提升行业监管能力,提高我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和机制
“十四五”时期,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主导责任和加大政府投入。围绕医疗人才短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立医院设施老化,医疗器械陈旧、经费不足等问题,以及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健康信息一体化云平台建设、医联体建设等现实需求,积极筹措资金,优化资金分配,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努力通过政府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全面发展,推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资金保障
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责任,给予各类主体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以同等待遇。细化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计划,确保政府补贴及时到位,消除各级卫生机构生计之忧,从而保障各项优质医疗服务的开展。实现公共卫生领域建设的资金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实现政府、企业和市场的三方联动,引导社会、市场资金投入到托幼、慢性病防治、养老机构等领域。通过各方联动,缓解医疗卫生领域的资金紧张,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更好发展。因地制宜,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公共卫生建设。吸引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养老院等机构,积极承担相关卫生健康领域的服务,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发挥各方主动性和优势,丰富区内卫生健康、养老、托幼等资源。
(二)完善资金使用和分配机制
在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互联网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对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投入,通过宣传和防治,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落实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规费减免政策,调整减免项目、范围和标准,将全区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规费减免范畴。就其他举办主体医院中符合政府补助条件的项目,适当给予补助,促进其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的建设,鼓励医院在卫生健康服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加强资金监管和考核机制。在原有的绩效考核机制下,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考核,行政执法单位加强巡查力度,保证资金落实到位,财政部门按照考核结果划拨经费。
(三)积极支持重点项目发展建设
加大对特色公共卫生项目的投入,对老年慢性病、妇幼保健等特色医疗建设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培养公共卫生、妇幼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加快市区共建的区级健康信息一体化云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区级健康信息平台与武汉市健康云的深度融合,各类信息系统全面对接,合理构建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责权一致、安全可靠的一体化平台。对辖区内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企业办大型医疗机构等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整体规划,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加强区级财政对区属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实现与综合性医院同岗位、同级别人员的收入水平大致相当。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考核结果自主分配绩效工资,调动医务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立培训网络,鼓励参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持续推进“老医生进基层”工作。推行医联体内人员统筹使用,鼓励医联体牵头医院的医务人员到托管(帮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执业。积极实施青山区针对高等医学院毕业生的实习项目,鼓励、引导毕业生报名参加,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留在本地工作的意愿。造就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