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 引 号 733569413/2022-18364 发布日期 2022-06-14
        发布机构 青山区应急管理局 有 效 性 有效
        标     题 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应急体系建设 “十四五”规划 文     号

        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应急体系建设 “十四五”规划

        字号 :  | 
        发布时间:2022-06-14  |  发布单位:青山区应急管理局

        前  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着力加强、优化、统筹全区应急管理,健全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能力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省、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和《青山区(化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定,结合青山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艰巨繁重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任务,青山区(化工区)各部门、各街道、各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三五”应急管理领域相关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任务,实现了青山区(化工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1、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2018年根据《青山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机构整合工作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整合了青山区和武汉化工区,实现了两区机构、职责、人员的“三融合”。2019年全区整合原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区bat365官网登录下载_365bet开户娱乐_365bet真人平台办公室、区民政局、区城乡建设局、区水务局以及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等6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组建了区应急管理局。调整成立“三委三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区应急委办公室分设防汛抗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5个应急管理工作组,设立21个专项应急委员会,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和森林防火等区级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全灾种大应急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毕,全区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2、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2016年至2020年,全区重点领域和行业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036、0.049、0.025、0.010、0.015,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工矿商贸企业十万就业人员死亡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粉尘涉爆等高危行业和领域均没有发生亡人事故。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责令停产整顿22家,关闭取缔11家,挂牌督办重大安全隐患14处,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联络网和专家库,建成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平台。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连续五年实现“一无两降”目标。

        3、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区政府先后编制了《青山区(化工区)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青山区(化工区)地震应急预案》《青山区(化工区)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青山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建立了全天候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监测预警制度、应急会商制度、应急演练制度等。运行机制逐步健全。突出防汛抗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点领域,厘清部门职责,加强整体统筹,探索建立信息共享、监测预警、会商研判等运行机制。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制度,做到了“全天候”、“无缝隙”、“不间断”,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故事件。救援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武汉基地;落实各类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力量;多次组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防汛综合应急演练。全区12个街道(管委会)全部成立安监站,各街道(管委会)增加2-3名专职安全生产和消防管理人员,各社区(村)配备安全生产和消防协管员、网格员600余人,各行业部门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至少1名工作人员专抓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全区建立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281个,社区消防室70个。建成投用工人村消防救援站,开工建设周家村、喻家湾消防救援站,新增一批专职小型消防站、社区微型消防站,全区未发生较大影响火灾事故。打造了一支由各部门、各街道(管委会)执法监管人员和管理员、协管员、网格员组成的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专兼职人员队伍。

        4、防灾减灾效果显着。“十三五”期间,加强了减灾委成员单位间工作联动和协作,调整了区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及领导成员,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增加街道(管委会)作为减灾委成员单位,充分发挥了减灾委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下发了《青山区减灾办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方案》。“十三五”期间完成8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9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22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率先建成八大花园社区等一批社区应急服务站,高效处置居民小区燃气泄漏、地铁施工造成房屋沉降等突发隐患。完成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增设社区、学校、公园等应急避难场所,增加避难示意图、防灾科普宣传栏、应急疏散及避难通道指示牌等。积极组织“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宣传周活动,制发《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单,开展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演练,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得到提升。

        5、公众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应急文化“五进”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公众开放日、安全生产大讲堂、安全教育体验、安全知识竞赛、居民消防大课堂、应急管理普法竞赛等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区应急局成立“好样的工作队”下沉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社区群众火灾防范、常见各种气象灾害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法治集中宣传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讲安全生产、城市防震、减灾救灾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共发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消防宣传资料30000余份,布置各类安全知识宣传展板300余块,受益人员5余万人次。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培训、安全生产网格员培训、军运会后复工复产培训、工业企业安全培训、燃气安全培训、社区消防巡讲、综合减灾培训等活动,参加宣传培训人数共计1万余人次。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确保“三级”安全教育,重点加强“三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积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广泛宣传《湖北省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办法》和各类公益广告及安全警示提示,组织各街道(管委会)印制张贴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宣传单,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广大市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及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区应急管理局组建时间较短,全面建设刚刚起步,各职能部门间分工协作机制有待提高。应急管理部门间联动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责分工仍不完全清晰,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等机制运转仍不顺畅。二是安全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不匹配。2018年青山区(化工区)机构整合以来,我区安全监管力量有限与监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现有安全监管队伍人员、数量结构难以满足执法需要;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管理涉及部门众多,一线监管责任的有效落实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少数企业和单位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青山区(化工区)钢铁行业、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占比较高,企业终端产品高端化、专用化、精细化占比较低。在当前经济形势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重效益、轻安全”,在安全教育、风险排查、隐患治理等方面投入不足,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弱不均,违规违章作业情况依旧存在。四是风险防控基础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在灾害事故风险防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存在一定滞后。青山区(化工区)危险化学品禁止、限制和控制目录尚未完成编制,不利于引导相关企业退出。五是全民应急和安全素质有待提高。青山区(化工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近30%,是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人口老龄化风险持续存在,针对老龄及留守群体的安全文化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面临的挑战

        1、化工产业聚集带来的客观挑战。青山区(化工区)早期产业布局主要依赖于武钢集团、武石化等大型央企的整体规划。随着2008年80万吨乙烯项目落地,各类新建、拟建及改造搬迁项目不断向青山区(化工区)聚集,截止到2019年,青山区(化工区)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95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经营企业(含加油站)共35家、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6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90个(含待评估1个)。化工企业聚集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规模效应,但同时也加剧了安全风险。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在土地预留、园区扩建、应急配套等方面做到科学有序规划,化工企业密集分布、体量大、占比重,特种设备多,极易引发重(特)大事故和衍生灾害。

        2、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潜在挑战。《武汉市青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明了方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挑战,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在工业转型领域,中韩(武汉)石化炼油片区规划搬迁进入化工园区,在设备拆除、设备运输、厂房建设、旧房拆迁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引入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材料、冶金新材料等高端新材料,在材料加工、储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也给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服务业领域,推动发展“全域旅游”的同时,涉水景点、工业园区观光、农业观光、民居民宿、户外探险等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将使旅游安全压力增大。

        3、城市安全风险持续存在。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城镇燃气管道、油气长输管道、建筑施工等危险源呈现点多面广特征。青山区(化工区)区内老旧小区较多,水的供排设施和电、气等的线路规划相对陈旧,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十四五”期间,我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共涉及144个小区,拆迁改造、建筑施工带来的风险因素较大;武钢40多家生产企业需要搬迁生态底线内,涉及职工8000多人,资金压力和社会维稳压力大。

        4、防灾减灾任务依然较重。青山区(化工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西北边为长江冲积地带,受长江水位变幅影响,区地下水位将产生较大波动,持续的强降雨易引发城市内涝,对青山区沿江地带的防汛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为汛期,6月至8月为主汛期,强降雨频繁,是我区地质灾害易发期和重点防范期。沿江各街道、各深基坑项目、切坡道路建设项目、地铁建设项目、旧城改造项目,以及青山镇街矶头山公园和冶金街楠姆山两个地质灾害风险点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形势可能更具极端性,若暴雨、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引发危险化学品衍生事故发生,极有可能形成“多米诺”效应,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发展的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亲自部署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对应急管理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为指导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务院安委会部署了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为青山区(化工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深化应急体制改革,整合加强了应急管理力量和资源,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特大洪水的胜利。区委、区政府筹措资金,化工园区建设了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中心(二期),强化了应急管理技术硬件支撑,为构建全区应急指挥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十四五”时期,青山区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多重发展机遇叠加,迎来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钢铁石化产业向一体化、精细化、高端化、链条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重化工业走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不断提升,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抵御灾害事故韧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科学技术进步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网络工程、云服务工程、大数据工程等科研发展和产业运用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湖北省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等基础研究和指挥通信、监测预警预报、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程治理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应急交通、地质灾害防治、医疗和消防等方面具有领先技术,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青山区(化工区)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注重科技引领,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为实现智能应急目标、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和统筹应对能力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的理念,提高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以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结合青山区(化工区)特色,聚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三大板块,实施重点工程推动应急体系建设扎实落地,大力推进青山区(化工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全区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与各方面,确保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注重关口前移,强化风险源头管控,严格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科技创新。充分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救灾保障、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应急工作始终,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有效途径,更加注重群防群治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素养,打造应急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面构建统一指挥、权责明晰、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大应急”格局;完善应急治理、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四大体系;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城市社区基层应急能力和全社会应急共治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显着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灾害和事故主要指标持续稳定下降,为青山区(化工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专栏1 “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5%

        (省控值)

        约束性

        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3%

        (省控值)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5%

        (省控值)

        约束性

        4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5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6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2、分项指标

        ——体制机制类。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部门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建成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区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街道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实现全覆盖。

        ——安全生产类。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十三五”期间下降33%;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事故。

        ——灾害防控类。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控制在1人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人以下;全区整体具备抗御6.0级地震能力;应急知识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率达到80%,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救援救灾类。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5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率达100%;专职消防人员占辖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4‰。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党的领导,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加强党委班子建设,推进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上下基本对应”原则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管理标准和规范,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纪律、统一训练,从整体上增强应急管理队伍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2、健全应急领导指挥体系。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管理部门定期报告工作情况的“双定期”制度。发挥应急委的综合统筹协调作用,加快整合和提升现有的区级防灾减灾、消防、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灾难救助、地震地质灾害等各专项应急委员会和应急指挥机构功能。总结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双指挥长”“双主任”制度的成功经验,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灾害事故现场指挥,建强专业指挥技术支撑力量。

        3、优化协调联动机制。理顺“防”与“救”、“统”与“分”、之间的关系,按照行业部门主建主用负主责,应急部门管总管统管督导的思路,建立统一高效应对全灾种的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重点整合优化“三委三部”职能及工作机制,厘清完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下设办公室职能职责、隶属关系,实现“三委三部”工作具体化、管理扁平化、职能权威化。加强区域协同,围绕我区“一轴两区三城”的建设格局,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等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注重队伍协同,分级分类协同机制和专业队伍与综合力量互补机制建设,加强本级救援力量和辖区以外支援力量协调机制建设,注重体制内与社会力量的支援、协作与动员机制建设。

        4、推进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规定,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运行高效”原则。根据应对事故和灾害的事权划分,出台权责清晰的分级分类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强化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公路、水运、建筑、水务、电力、燃气、国防科工、民爆、特种设备、旅游、园林、林业等行业领域监管部门对本行业企业应急管理的监督指导。落实安全生产、消防、事故救援、防灾减灾、灾害救助等主体责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和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双报告”制度。督导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依法在岗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总监配备及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与使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安全生产责任险等管理制度,建立并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5、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在应急管理法治化方面,明晰细化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主体在突发事件应对及保障过程中的法定职责,规范应急保障流程。在安全生产执法方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完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健全完善分类分级差异化执法机制,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对重点单位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健全执法评价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执法违法违纪线索移交制度。

        (二)加强风险排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6、开展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调查评估。推进分灾种、精细化的风险区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专项风险的分类管理体系。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的风险评估,依法加强对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优化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工作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化工园区及企业开展“提标补链”(提高安全环保标准改造、补齐产业链项目建设)工程。

        7、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监督危险化学品企业对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自查自改隐患问题,督促化工园区按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完成安全风险评估。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全面落实《青山区(化工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企业;化工、医药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作为整治范围。整治督查内容包括各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实施情况;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落实情况;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报警系统、SIS(安全仪表联锁系统)以及ESD(紧急停车系统)等日常管理维护情况;危险化学品按标准分区分类储存情况和危险化学品罐区装卸安全管理情况等,力求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8、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处置。实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针对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承灾特点,进行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建立灾害风险隐患快速报送体系,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临灾预警发布能力和针对化工产业聚集区域的快速精准发布能力。针对青山区(化工区)冶金、化工、环保、电力、机械、船舶、建筑、建材八大支柱产业,开展社会灾难风险普查工作,根据不同产业的事故易发特点,查明各产业针对特定灾害的抗灾和减灾能力。针对化工产业需进行重点风险信息排查和企业自查,对每个潜在重大危险源做出评估,包括事故灾害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对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预测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途径,如误操作、设备失修、腐蚀、工艺失控、物料不纯、泄漏等。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障产业内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事故突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9、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控。优化海绵城市建设,增强防洪排涝功能。加强短临预警预报,健全高效应急联动机制,防御极端暴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开展地铁防淹应急措施专项整治,加强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轨道交通、大型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隧道、下穿道、桥梁、易积水路段等交通重点部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灾害易发区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抗震加固和拆迁工程。加强居民区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车通道、楼内疏散通道等“生命通道”。加强安全意识、素质的日常宣传工作,提升企业应急抗灾、救灾设备和物资的储备率,提升居民应急救灾基础物资储备率。

        (三)坚持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应急救援救助能力

        10、提升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充分发挥消防救援支队综合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实现密切的常态化联系,探索形成高效合规的协调调动机制。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能力互补、保障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培育防汛抢险、地质灾害、道路交通、危化品、建筑、燃气、金属冶炼等领域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完善保障机制,通过定点扶持、购买服务、签订协议等方式,促进社会应急力量成长。

        1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与《武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衔接,督促相关部门修订专项应急预案、部门预案,督促各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完成本单位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的备案和衔接工作。在预案实战启动、演练结束、应急体系职责变化、相关法律修改等情况下及时组织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周期性修订机制。

        12、落实应急救援实训演练。依照“实战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联训联演标准,建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地方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共训共练、合作救援机制,提升协同应急救援水平和救援队伍战斗力。加强训练演练效果评估。加快完善应急队伍管理、指挥、调用、训练和培训机制。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风险意识,提升预判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

        1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结合我区灾害事故特点,按照同时有效应对两起III级响应灾害事故标准,重点保障受灾群众和应急救援队伍至少3天的生活必需和救援急用物资装备,明确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合同储备和产能储备管理制度。建设青山区(化工区)应急物资储备库,为青山区(化工区)应急处置与救援提供及时的保障服务,提高各类应急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14、提高灾后救助与恢复能力。认真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精神,完善灾情统计规程,加强救灾款物管理,推动救助政策和救灾款物落到实处,确保受灾生活困难群众应救必救,不落一人。落实“一户一档”和“销号制”动态管理。明确灾害事故突发期间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和紧急救助程序,加强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四)夯实基层建设,提升城市社区基层应急能力

        15、健全基层组织,加强基层治理。优化建设街道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夯实工作责任。以辖区内可调动的应急队伍和力量为基础,组建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负责辖区内灾害事故的先期处置和救援、组织群众疏散等工作。建立短临预警模式,完善基层安全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配齐街道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灾害信息员,推动实行基层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安全劝导员、气象信息员等多员合一,落实业务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完善应急管理网格化体系,通过范围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网格与既有网格在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工作绩效、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对接,推进网格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16、培育应急文化,强化日常宣传。紧紧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应急管理新时代阶段特征,加强对应急文化理论、核心内涵的学习和研究。定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疏散避险演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积极宣传、开展、参与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宣传日、安全生产楚天行、应急管理普法竞赛、“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等活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17、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推动街道层面开展以有专职管理人员、有交通工具、有应急预案、有救援队伍、有基本物资装备、有经费保障的“六有”建设,推动社区层面开展以有组织体系、有应急预案、有大喇叭、有疏散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物资储备、有宣传栏、有社会力量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有”建设。增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改造或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增加避难场所数量,就近就便安置受灾群众。加强应急避难场所一体化建设,完善供水、供电、消防、卫生防疫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18、打通市场参与渠道,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产业、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应急包。制定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承诺、诚信报告、不良信用记录、诚信“黑名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结合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强与武汉其他市区及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和关键科技成果,建立灾情信息、救灾物资、应急通信、救援力量保障等区域协同应对机制,推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合作。

        (五)加速技术应用,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引进

        19、加速推进应急科技成果应用。提高灾害信息获取、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应急通信与后勤保障的科技支撑水平。提升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

        20、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据《武汉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2)》、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要求,深入开展灾害风险点排查,建立灾害风险“一张图”。依托市应急指挥信息网、无线信息网,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项目,为全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救援等业务提供支撑。

        21、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入。积极引入应急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组成应急与技术人才队伍,为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和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对新入职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施操作人员等均应设定学历或职称门槛。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据《武汉市青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建设要求,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区突发事件信息接报、指挥调度等应急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水平,以适应各级应急管理工作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快捷高效的要求。

        ——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依托省、市规划建成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体系,整合通信、城管、交通、水务、环保、卫生等部门监测预警相关系统和数据等资源,建设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及发布系统,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及发布能力。

        ——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以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摸清辖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抗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的整治工作,提升综合减灾水平。

        ——应急通讯指挥调度平台。依托武汉市应急指挥信息网、无线信息网,建设智能化应急通信指挥调度服务平台。推进实施社区应急通信系统完善工程,储备对应的通信终端,提升应急通信网络保障能力。

        (二)安全发展示范城区创建工程

        把握武汉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对标《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分标准(2019版)》,切实提升青山区(化工区)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主要建设内容:对青山区(化工区)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清单,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库。在高危行业、重点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公共设施、自然灾害风险点等领域安装智能化感知感应设备,实现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

        (三)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以《青山区(化工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和专项整治,着力提升化工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青山区(化工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及37个分方案的实施,确保三年行动攻坚取得实效。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条件,启动制定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有关工作,督促企业对照淘汰工艺、设备目录,淘汰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产能;强化危险化学品事故外溢风险管控,对不符合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要求,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经评估具备就地整改条件未按期完成整改的一律停止使用;经评估不具备就地整改条件、需要实施搬迁的,应在2022年底前完成搬迁工作;按照《市安监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安监管规〔2018〕5号)要求,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工作(每3年一次)。

        ——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训练基地。依托具备实训演练基础的相关企业、培训机构及教育机构,建设集化工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竞赛)为一体的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化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理论与实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理论、实操培训;安全监管人员的理论与实操培训;应急救援人员模拟化工、危化物料火灾等常见应急救援体验及实训演练;化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及救援演练等。2025年底前,具有化工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或实训经验的执法人数数量达到在职的90%以上;督促企业安排 80%以上的重点岗位职工(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完成实训演练培训。

        ——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根据《“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联信发〔2020〕157号)、《“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建设方案》(应急厅〔2021〕27号)相关建设要求,配合上级单位、协同区内重点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新基础设施建设。平台通过接入企业实时监测、视频监控、人员定位、设备状态、特殊作业等数据,实现安全管理基础信息、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许可与作业过程管理、智能巡检、人员定位等基础功能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四)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工程

        依据《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十四五”规划》《武汉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相关建设要求,该项目旨在统筹区直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流资源、应急专业服务等应急物资保障,为青山区(化工区)应急处置与救援提供及时的物资保障。

        主要建设内容:采用新建、改造或租赁的形式,建立应急救援装备储备库、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库,各仓库建筑面积不小于800m2,并配套完成道路、给排水、供配电及照明、弱电通信、监控等基础设施与设备采购等工程。

        (五)社区应急服务站能力提升工程

        依据《武汉市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建设要求,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应急服务站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服务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基层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加强社区应急服务站专业设备配备;加强社区服务站应急物资储备;建大建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基层应急救援员;定期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升社区应急服务站信息化、精细化程度。

        (六)应急科普教育培训场馆、避难(疏散)场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

        依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bat365官网登录下载_365bet开户娱乐_365bet真人平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武汉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相关建设要求,该工程旨在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优化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科学布局,同步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从业人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和技能。  

        ——应急科普教育培训场馆。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展览馆(如红钢城新时代展馆、中国武钢博物馆、园史馆)等部门、企业,采取政府投资、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等方式,共同建设青山区(化工区)防灾减灾体验馆。

        ——避难(疏散)场所。对照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和提升成应急避难(疏散)场所。

        ——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按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全面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启动已命名社区“回头看”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上下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使命担当,用宗旨意识统揽应急体系建设。要牢固树立政治工作在应急管理中的生命线地位,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应急组织体系。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执法公信力。

        (二)落实资金保障

        落实政府主导、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高危行业领域推行安责险,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事故预防和对安全生产事故的经济补偿功能。

        (三)建立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和落实情况提供科学保障。建立实时跟踪评估机制,就规划内容、发展目标、建设项目重大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监测、评估及责任跟踪。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落实进度慢的,严肃追责问责。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考核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武汉市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专篇)

        青山区应急管理局

        二〇二二年六月

        前  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 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省、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和《青山区(化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定,结合武汉市化工园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形势分析

        “十三五”期间,园区以石化化工为主导产业,以项目带动为主切入点引入高技术产业和仓储物流产业,稳步推进化工生产企业集聚区建设。在化工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以安全双预防管控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工作,提升安全治理能效;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为抓手,提高危化品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取得的进展

        1.应急指挥体系初步形成。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对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建立了管委会、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初步搭建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纵横基本框架。2018年青山区、化工区两区融合,青山区应急管理局(原青山区安监局)同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处(原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监督处)深度融合发展。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由园区应急管理处负直接责任,青山区应急局负主体责任。基本形成各类突发事件区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指挥体系。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安全事故发生持续降低。园区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未发生过有影响的职业危害事故,“十三五”期间园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事故,平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各项事故指标在控制范围内。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对园区各行业领域、各部门单位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摸排,初步摸清园区安全基础信息数据。采用联合执法、专项执法、抽样检查、重点督查、整改复查等形式,深化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通过严格执法,严厉处罚,“三违”现象明显减少。督促园区各处室、中心、各部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

        3.扎实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按照“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安全综合治理。完善“安全六查”体系,加强园区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安全监管协作,积极督导园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对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品排查治理导则》,扎实开展隐患自查自报自改工作。严格按照年度执法检查计划开展执法工作,平均每年下发执法文书110余份,督促整改危化企业设计复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回头看”等各类隐患4000余项。完成五年一次的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园区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为一般安全风险(C级)园区。

        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会同区直相关部门编制《青山区(化工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修订《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专项应急预案》等,从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加强源头治理等方面,提出规范园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举措。督导各部门各企业做好应急预案修订、评审和备案工作。承办省、市多种形式的桌面或模似演练,针对液化石油气、危化品运输等特定情形,组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和消防大比武等活动,积极推动各危化企业和重点企业,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岗位工作,开展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武汉基地,承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应急救援装备维护保养等工作,建设60余人的消防救援队伍,配备各类消防车辆近40辆。督促各部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园区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5、安全培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认真部署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邀请国家安监总局、总局研究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定期以区党工委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园区各级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安全生产领域重要文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定期举办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班,组织企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各类培训学习。通过恒阳化工HSE管理体系推介、武汉有机青年示范岗创建等工作,不断树立安全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公众开放日、安全生产大讲堂、安全知识竞赛、居民消防大课堂、危险化学品事故综合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向全社会积极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消防宣传资料,大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面临的挑战

        1、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挑战。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给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城镇快速扩张,化工企业与城市建成区距离日益缩短甚至逐渐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对城镇安全构成威胁。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意识不断增强,对安全生产产生更高预期,化工园区属于高危场所,这就迫切要求在进一步降低事故总量、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促进安全发展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2、化工工艺装置本质安全方面存在的挑战。大中型化工企业项目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工艺较为先进,装置设备的完好性、安全性均处于行业内较高水平。小型化工企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工艺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安全设施技术等级、完好程度参差不齐。化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技术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持续存在。

        3、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高因素挑战。化工园区包括已建成投产的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和存储企业、危化品运输交通和相关配套设施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风险较高。安全生产管理还常常出现有缺项、存短板、藏漏洞等问题,如园区安全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园区企业安全智能化水平不高、危化品专用停车场不足、公共道路破损、园区封闭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园区整体安全水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足。部分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培训不扎实,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仍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安全生产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安全监管信息化不足。园区内企业中设备和工艺较为复杂,且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以现有的化工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基础水平,难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及时有效采集、交换与共享,难以保障精准防治的应用需求。

        (三)发展的机遇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积极推进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园区各部门把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落实工作。

        2、深化应急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园区各部门整合加强应急管理力量和资源,积极构建“大应急”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持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完善园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3、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人民群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全面激发了各方共同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的向心力,有利于打造应急管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打造应急体系孕育了更为持续、更为强大的持续发展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化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理念,结合园区特色,聚焦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两大板块,完善体系、落实责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园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园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对标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党的领导下由区政府和化工区管理委员会牵头,以青山区应急管理局及园区应急管理处为主体构建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制,统筹相关应急力量形成联动合力,完成应急管理任务。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抓好应急工作。

        2、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精准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精准治理,加强灾害事故全过程精准防控,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精准监管执法、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救灾保障。

        3、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统筹推进各驻区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应急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及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既顾当前需求,又谋长远发展,着力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紧迫性、瓶颈性问题。

        (三)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末,实现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类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相对明显降低。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市控目标值以内。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事故。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安全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能力显着增强。应急组织指挥和救援体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能力现代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更加高效化和区域化,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更加系统化和智能化。大力提高基层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提升全民安全应急意识和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确保主体责任落实,强化事故评估机制

        1、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并落实园区内企业全员全岗位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落实安全总监配备及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等相关规定,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奖惩措施,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在化工行业开展“本质安全示范企业”评定工作。综合运用行刑衔接、约谈、曝光等措施,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肃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推动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方面。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加强对未遂事故和非亡人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较大以上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2、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调查评估。在配合青山区系统排查和掌握园区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及危险区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潜在危险因素、触发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开展评估并根据情况及时备案和上报。开展专项风险评估与企业风险评估,进一步健全专项风险的分类管理体系。继续推进重点企业、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的风险评估,依法加强对重大企业项目的灾害风险评估。严格落实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和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遵循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监督园区企业开展“提标补链”(提高安全环保标准改造、补齐产业链项目建设)工作。督促园区内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至少每五年开展一次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安全风险,提出消除、降低、管控安全风险的对策措施。园区内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依据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更新调整园区周边土地规划安全控制线,并报送青山区、武汉市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

        (二)强化重大危险源监管,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治理

        强化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及重大危险源监管,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完善园区安全生产应急服务中心预警分析、应急处置等功能建设,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管理。聚焦安全风险源头管理,对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推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构建生产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隐患分布“一张图”;协同完善企业、承包商准入、退出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引入安全生产负面清单,严格执行涉危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监管;强化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动态管理,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

        1、危险化学品:推进园区建设,实行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进入园区制度,落实园区区域性安全评价制度,实现园区安全合理布局。重点整治未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引入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其他地区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园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两个导则”,危险化学品项目要依法经安全审查后方可建设。指导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改造,建立独立的安全监控系统,加强泄漏事故的监管。落实化学品危险性登记制度和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落实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规范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安全监管。

        2、消防安全:重点整治企业内违章操作、电气线路老化、危化品存储使用不规范、疏散通道不畅、消防设施损坏、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不到位等问题,重点检查消防行政许可、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日常防火检查巡查、建筑消防设备设施和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是否符合要求,重点清理消防车通道违法停放车辆,违章搭建构筑物或设置摊位,集中清理违法设置铁桩、石墩、限高杆等固定障碍物,确保“生命通道”畅通无阻。要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常识宣传和警示教育,在重要场所、部位推广安装智能监控系统,确保各企业内部各分区、工作间等装有独立警报、喷淋装置等基础消防设施,提高初步应急处置能力。

        3、工贸企业:重点整治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情况,主要包括安全培训、台账建立、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作业现场管理、应急管理等情况;动火作业、高处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临近输油(气)管道作业以及爆破、吊装、挖掘、建(构)筑物拆除、装卸等高危作业以及检维修和外委施工队伍管理情况。重点整治小微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不落实,焊工、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未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未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未开展从业人员岗前安全培训,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等问题。

        4、特种设备:加强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进一步落实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责任,严格依法依规登记、检验、使用、维护、治理隐患和应急处置,逐步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实施起重机械、危险化学品承压设备等事故隐患专项整治,督促各企业建立重大隐患自查与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

        (三)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园区防灾减灾能力

        依托青山区现有的安全生产、消防、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灾难救助、地震地质灾害等各个应急指挥机构,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小组建设,实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及时发布安全生产预警信息,完善自然灾害和各化工、医药生产企业可能发生的社会灾难性事故预报预警联合处置机制。继续完善道路交通保障、危险化学品应急等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应急处和应急中心的快速反应能力、果断决策能力、严密组织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重大灾难性事故发生后的初步应急救援和应处置能力,完善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推动各企业积极参与应急救援。

        1、提高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化工区重点防灾减灾对象是危险化学品可能引发的社会安全事故。针对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化工区应急处和应急中心应迅速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降低事故危害程度,避免因一个危险源发生安全事故从而引起其他危险源也相继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发生。应急救援程序包括接到相关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并向上级单位汇报,并协同青山区应急管理局调度专业队伍、救援设备、器材和药品等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实施应急救援(紧急疏散、现场救急)和事故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督促事故发生企业积极采取自救措施,抑制事故波及范围扩大。若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或有可能发展成为特大事故并危及周边企业安全时,应急处与应急中心应及时向省危险化学品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若同时存在火灾险情应同步向119报警。报告和报警的内容须协同事故发生企业或相关职工明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事故类型(泄漏、火灾、爆炸)以及事故地点的周边情况等具体信息。

        2、增强极端天气应急处置能力:面对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园区应急处和应急中心应根据《青山区(化工区)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青山区(化工区)地震应急预案》,协同青山区应急管理局完善应急处置。既要针对干旱、洪涝灾害、大风、龙卷风、暴雨、高温、雷电、大雾、灰霾、寒冷、道路结冰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进行应急部署,还应对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化品事故进行预估、评估和备案。尤其须针对化工企业的重点风险源进行气象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包括气象灾害对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可能造成的威胁,事故发生后在气象灾害下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对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及范围。应急处和应急中心协同青山区应急管理局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风险进行登记、建档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

        (四)完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安全意识和素质

        1、加强企业安全宣传教育。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将安全防范知识纳入企业教育范畴,推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意识、素质教育体系的成立。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将安全生产宣传作为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加强舆论引导。面向企业、贴近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安全防护、自救互救基本知识与技能,引导规范安全行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参与青山区(化工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保障(发展)型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提升重点企业内部的安全意识,在全区进一步形成“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氛围。

        2、加强安全培训。重点提升领导干部抓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职工自我安全保护能力、监管部门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开展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后续教育,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安全培训。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和监管。严格教考分离制度,落实安全培训质量考核与效果评价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实施农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工程,严格实行企业职工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鼓励企业先招生后招工,对新入职的职工要有学历或职称上的要求,对现任职工加强安全知识、意识和素质培训。

        3、优化人员配置。园区应急处应配备具有化工专业背景的负责人。根据企业数量、产业特点、整体安全风险状况,配备满足安全监管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具有相关化工专业学历或化工安全生产实践经历的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人员数量不低于安全监管人员的75%。

        (五)强化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针对园区具体实际,根据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等具体状况,加强专业救助救援力量建设,积极参与省、市组建的共享训练条件,强化应急救援培训教育。充分发挥消防救援力量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内部专业人员搜救队伍有序发展。建立多类型的应急专家库,为做好有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建立健全建设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监督企业配备基础应急救援设备,强化企业内部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水平,提高园区整体应急救援水平和快速机动反应能力。发挥好各方面力量和专业力量的统筹合力,提高各类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2、提升应急处置决策能力。领导干部应定期参加各级党校的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轮训。日常须重点开展应急管理情景学习重点开展典型案例教学,增强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提升预判能力、危机化解能力和媒体应对能力。组织参与省、市、青山区(化工区)组织的模拟处突实战演练,重点演练应急指挥、信息报送、现场指挥、协调联动和综合保障等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

        四、重点项目

        (一)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项目

        依据《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应急厅〔2022〕5号),依托省、市规划建成的应急通信网络系统,进一步健全风险感知网络体系,全面构建大数据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业务应用体系,不断提升基础硬件水平,同步建立安全运维保障体系,着力健全信息化监管工作机制。

        推进公安、消防、医疗、交通、安全生产等公众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协同建立以青山区应急管理局为集点的公众信息接报平台网络。结合实施“数字减灾”工程建设,健全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播发体系,拓宽传输渠道,逐步实现卫星通信网园区全覆盖,无线通信网、感知网络覆盖率达95%。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建设,深入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生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统筹各化工企业建立生产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重大风险分布“一张图”。推进园区公共安全风险排查、辨识和评估,编制园区公共安全风险清单,形成信息化监管平台。

        (二)安全监管队伍及装备提升工程

        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及支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装备配备相关标准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10〕84号)、《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发改投资〔2012〕611号)的要求,市、县二级安全监管部门执法装备达标率必须要分别达到70%以上和60%以上。结合将来青山区(化工区)化工企业数量多,区内安全监管部门执法装备数量不足,监管难度逐渐增大的现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扩充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安全监管、执法监察、应急救援监管体系。

        按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标准》的要求,推进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优先配备急需的如执法车辆、防爆型静电测试仪、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设备、便捷式多功能气体检测报警仪、激光测距仪等一系列的现场执法和监督检测设备。同时针对化工园区应急管理部门,应按照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鄂办文〔2021〕9号文)要求,配备具有化工背景或安全管理经验的分管领导,至少配备5名以上危险化学品专业监管人员。

        (三)应急基础设施优化建设项目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根据《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要求,按照避难场所的规模和用途,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3级,分别为中心疏散及避难场所、固定疏散及避难场所、紧急疏散及避难场所。可以充分利用沿江1公里区域,依据最近疏散距离、风向等因素,规划紧急疏散及避难场所。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规划建设专用停车场,分别设置易燃易爆区、剧毒品区、一般化学品停放区,以及污水预处理区。停车场采用智能化登记系统和现代化夜间照明系统,将建设成为由专人负责指挥停车,具备灭火堵漏、GPS监控、罐体清洗、车况检查、道路应急堵漏等功能于一体的危化品运输车专用服务中心。停车场建成后,化工园区内危化品承运车辆都必须按照要求停入停车场接受一系列的安全检查,并集中办理相关手续。危化品运输车辆的驶出场地后,要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路线行驶到装卸站点,进行装卸作业。

        ——建设园区气防站。按照行业设计规范,加快建设园区气防站,有效应对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事故。气防站可设置在园区消防站或单独设置。气防站至少应设置1~2名管理人员。每辆气防车按不少于2人配备气防救护人员,气防救护人员也可由消防员兼职。气防站工作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为具有医师资质的专职人员。气防站的基本装备应设置通信设施、监护型气防作业(救护)车、空气充装泵、便携式检测仪器。

        (四)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具备实训演练基础的相关企业、培训机构及教育机构,建设集化工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竞赛)为一体的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化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理论与实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理论、实操培训;安全监管人员的理论与实操培训;应急救援人员模拟化工、危化物料火灾等常见应急救援体验及实训演练;化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及救援演练等。2025年底前,具有化工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或实训经验的执法人数数量达到在职的90%以上;督促企业安排 80%以上的重点岗位职工(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完成实训演练培训。

        (五)危险化学品企业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政府综合监管能力和消除化工(危险化学品)行业存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危化企业安全保障和产业升级。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围绕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各个要素,组织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系统排查识别风险,通过“检查→找出差距,提出提升方案→帮扶提升→复查→再检查”滚动实施,提升相关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

        坚定信念,牢记宗旨,践行初心,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在应急体系建设和救援的具体行动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上下左右”协调联动。逐步落实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强化分工协作,完善明确相关部门的应急职责定位,强化应急管理执纪问责,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做到职责清、层级明、效率高、追责严,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全面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对规划实施和落实情况提供科学保障。

        (二)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应急管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行税收优惠、装备提供、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激励应急投资融资和多元化投入的政策制度,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

        (三)强化社会协同参与机制

        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社会参与度,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与外部专家和战略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应急管理建设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新闻发布和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的舆论引导工作。对舆论反映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组织整改。完善全社会有序参与的防灾避险工作机制,有效促进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提高,为规划建设内容的开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基层保障。

        (四)加强规划考核评估

        建立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十四五”专项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机制,就规划内容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监测、评估及责任跟踪。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丰富考核评估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科学应对、妥善解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考核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运用好考核评估结果,对工作实绩突出的要予以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问责,切实发挥奖励表彰的激励导向作用和问责惩处的警醒督促作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载] [打印] [关闭]